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】一、
反社会性人格障碍(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, ASPD)是一种以长期行为模式为特征的心理障碍,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漠视、缺乏责任感、欺骗行为以及冲动和攻击性行为。该障碍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显现,并在成年后持续存在。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问题,且很少寻求帮助。
ASPD与犯罪行为有较高的关联性,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涉及刑事活动。诊断需基于临床评估,包括病史、行为观察及心理测试等。治疗方面,药物和心理干预效果有限,主要依赖行为矫正和长期支持。
二、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|
英文名称 |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(ASPD) |
定义 | 一种以无视他人权利、缺乏责任感、欺骗、冲动和攻击性为特征的人格障碍。 |
发病年龄 | 通常在青少年期开始表现,成年后持续存在。 |
主要特征 | - 漠视他人感受 - 不守法律或道德规范 - 欺骗和操纵他人 - 冲动、易怒 - 缺乏悔意或责任感 |
常见行为 | - 逃学、逃工 - 诈骗、盗窃 - 暴力行为 - 无故中断人际关系 |
诊断标准 | 根据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SM-5)进行评估,需满足多项行为特征并排除其他精神疾病。 |
治疗方法 | - 认知行为疗法(CBT) - 行为矫正训练 - 药物辅助(如抗抑郁药、抗焦虑药) - 社会支持系统 |
预后情况 | 预后较差,尤其在缺乏支持和干预的情况下,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社会适应问题。 |
与犯罪的关系 | 高度相关,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犯罪,部分人可通过教育和干预改善行为。 |
是否可治愈 | 无法完全“治愈”,但通过长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行为和生活质量。 |
三、注意事项:
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识别和干预需要专业人员参与。公众应避免标签化对待此类人群,而是关注其行为表现和潜在危害,同时给予必要的社会支持与引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