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 > 甄选问答 >

出师表翻译及原文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出师表翻译及原文,跪求好心人,帮我度过难关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31 23:18:54

出师表翻译及原文】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写给刘禅的一篇奏章,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、对朝廷的忠心以及对北伐的决心。文章语言恳切、情感真挚,是古代文言文中的经典之作。

以下是对《出师表》的原文与现代汉语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
一、文章总结

《出师表》分为几个部分:

1. 开篇自述身份与责任:诸葛亮回顾自己受命以来的经历,强调自己对国家的忠诚。

2. 分析当前形势:指出国家内外的困难,提醒刘禅要谨慎治国。

3. 推荐贤臣:列举朝中重臣,建议刘禅信任他们。

4. 表达北伐决心:表明自己将竭尽全力完成北伐大业,不辜负先帝的托付。

5. 结尾劝谏与誓愿:再次劝诫刘禅要勤政爱民,自己则誓死效忠。

整篇文章情感真挚,结构严谨,体现了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。

二、《出师表》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现代汉语翻译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 先帝(刘备)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益州(蜀汉)疲惫困乏,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 然而宫廷中侍奉的臣子没有懈怠,边境上忠诚的将士奋不顾身,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报答陛下。
今有司论议,皆以谓不宜出师,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 现在官吏们讨论认为不应出兵,但此时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 亲近贤臣,疏远小人,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;亲近小人,远离贤臣,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。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 我本来是个平民,在南阳耕种,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,不求在诸侯中扬名。
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 先帝不因我出身低微而轻视我,亲自屈尊三次到我的茅庐中请教,询问天下大事,因此我感动,答应为他奔走效劳。
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 在军事失利时接受重任,在危难时刻奉旨行事。
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 自从接受任命以来,日夜忧虑叹息,担心未能完成任务,损害了先帝的英明。
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 所以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荒凉之地。如今南方已经平定,兵器充足,应当激励三军,北伐中原,尽我愚钝之力,铲除奸贼,复兴汉室,回到旧都。
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、尽忠陛下的职责所在。
愿托之以讨贼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。 希望陛下托付我讨伐奸贼,复兴汉室,回到旧都。如果没有进献忠言,就责怪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怠慢,以显示他们的过失。
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 现在我即将远行,面对这份奏表,泪流不止,不知还能说什么。

三、结语

《出师表》不仅是诸葛亮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表达,更是古代文臣忠君思想的典范。通过这篇表文,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深切关怀,以及他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。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来看,《出师表》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