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马踏飞燕出土于哪里】“马踏飞燕”是中国古代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,因其造型独特、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。这件文物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,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速度与力量的审美追求。那么,“马踏飞燕”究竟出土于何处呢?以下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马踏飞燕”又称“铜奔马”,是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作品。该文物于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中被发现,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。其独特的造型——一匹骏马疾驰向前,蹄下踏着一只飞燕,寓意“天马行空,一日千里”,象征着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。
由于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,马踏飞燕已成为中国旅游标志之一,也是国内外广泛认可的文化瑰宝。它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资料,也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文物名称 | 马踏飞燕 / 铜奔马 |
出土时间 | 1969年 |
出土地点 |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|
现藏地 | 甘肃省博物馆 |
所属朝代 | 东汉时期 |
艺术风格 | 青铜雕塑,写实与浪漫结合 |
文化寓意 | 象征速度与力量,寓意“天马行空” |
历史价值 | 反映汉代艺术成就与社会风貌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马踏飞燕”作为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物,其出土地点明确,且已被妥善保护和展示。它不仅是甘肃省的重要文化符号,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